明天是11月15日,我将年满二十六。

去年的同一天,我说自己没有勇气抬起脚去迈过二十五岁的坎,可是今年这个坎又来了。

张爱玲曾经说:“女人到三十岁时,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我不是女人,但是生日还没到,心里就已经咯噔了好几回。不过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妈偷偷拉住我说拿着我的生辰八字专门找了大仙给我算过命,大仙说我二十五岁有大劫,意味着我过了明天,就可以脱离苦海解除魔咒了。

按照大仙的蜜罗天机,肯定是知道我能活多少岁的,假设他说我能活70岁的话,二十五岁差不多就是人生的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一恰恰是人生最尴尬的点位,在这个点位上,你呼吸渐乱步渐散、百业难成功未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内心很容易夹杂着某些自相矛盾、彼此偏颇的念头,时而瞻前顾后,时而环左偏右,心想,大仙说的劫数,莫非是这种?

前些年,两个声音一直在脑海打架:一会是“都虚活这么大岁数了,那些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差的那么远,最快乐最精彩的青春岁月没有了,老子横竖都是一刀,这辈子就这样安安分分、寥寥草草随便过吧,反正都是一死。”一会是“去TMD,人生还有一大半呢,到这里就认输了?那我岂不是成了和他们一样随便向命运低头、轻易对生活妥协的庸才,才不呢!”

可是,几年过去,两个声音都消失了,我们谁也不是。

过去的几年,微信里类似“改变自己,每天让自己好一点,进步主义”的帐号拥趸者无数,仿佛每天只要看看鸡汤,做好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知识管理,自己就能真的每天变好一点,孰不知,对于大多数芸芸众生来说,过程的累计叠加、步步为营在时间面前一旦拉长,能坚持下来并且能成功的毕竟是人群中的1%,可是望梅止渴对大多数人还是有用的,毕竟不能成为1%,但至少在成为的路上不是么,承认自己是99%中的一个没什么不好的。

我允许自己成为99%唯一的勇气,就来自于我不相信“到了多少多少岁,人生就这样固定啦”的常规论调,无论理想或现实、事业与爱情,我都以“可能性”三个字活着并前行,不算坚定勇毅,却也并不自怨自艾。

如果你能像我一样无野心的生活,你也会很快乐;如果我能像你一样很用心的生活,我也会很快乐。那么唯一准确的态度,大概只能是:面对未来无野心,面对当下很用心,面对过去无愧于心。

仔细算起来,这些年还是大约明白了一些不是道理的道理,并且准备好带着这些道理迎接二十六岁:

世界很大的,趁着还年轻,不妨多看看风景,见些人;但是,去一些地方见一些人,得讲究缘分,能看多少看多少,没有非看不可的地方,也没有非见不可的人。

保持饥渴,能读的书、能看的电影、能写的文章、能学的技能、能崇拜的了不起的人,还浩若烟海,自己想要努力的话,理由、标杆、目的地都有一大堆放在那里,但是,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是宇宙真谛,急头白脸往前赶,天天觉得自己走得太慢太没希望,然后焦躁闹心自怨自艾,确实是很没格调很跌份儿的态度。

许多麻烦和不开心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当然以后也还会找下去,但是,找来就找来了,既来之则安之,绝大多数都当不得真,认真你就输了。

应该学着勤奋一些,给自己一点动能和兴奋点,但是,人生中最快慰、讨喜以至于迷醉的时刻,往往是类似“在树木丛生的小路上漫无目的踱步”、“在周末午后的阳光里赖床上读闲书,读累了就睡觉”这种跟勤奋八竿子打不着的瞬间。

宇宙很大,我们都是站在原地的人,但起码不要失去狂想和思考的能力,但是,思考和狂想不是那些不切实际不靠谱的碰拳头、拍脑袋做白日梦,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着急赶路只会是一步错则步步错。

最后还是送自己一句话,抄五遍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

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you don’t fall off unless you stop pedaling。

(生活就像骑行,要想不倒下,就不要停止蹬踏。)

马伊俐淡淡的说:“爱情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她左顾右盼,如坐针毡,虽然没有了“不再相信爱情了”的遗憾,但也足以让文青们再次质疑爱情。

最近在琢磨,为什么“且行且珍惜”这句话能迅速窜红,一个词的传播必定是应和了很多人类似的心境和情感的,最近才恍然若悟,婚姻路上,没上路走走停停,犹豫不决,已在路上的拣芝麻丢西瓜,且行且珍惜,大体是这样。

大多数的人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可是大多数的人也认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一个无解的因果关系,至少大多数的人是没法想出方法去理解和平衡这种关系,时而徘徊,时而游荡,时而捡起,时而放下,这就是问题所在。

因而所有关于面包和爱情的选择题,其本质上还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题,只是换了一个突破口完美的解题罢了。

在大多数人眼中,爱情的选项无非就是两种:爱与不爱,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就如以前自认为这个世界上非黑即白,绝不允许灰色地带,是是非非之后,我慢慢发现,爱情不是是非题,不是用“爱”与“不爱”来计算的,而是“有多爱”。

把万恶的树立场站队的选择题,变成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也许就会好受一点。

可是问题又来了。

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TA的意思应该是什么呢?是我只要有你,我的心全交给你,为了你,我可以抛弃一切,包括我自己,这是100%的爱。

我一个人说“我不爱了”的时候,TA的意思是,你伤透了我的心,我恨你,再也不想见到呢,再也不用联系了,我们玩完了,从此分道扬镳,各为天涯,这是0%的爱。

这也能很完美的解释,当初很爱,现在不爱了的“曾经爱”。

问题就是,有多少人能够接受一个人对你说我50%爱你,我80%爱你,嗬嗬~~~~~

《致青春》里陈孝正说:人首先要爱自己,才能够爱他人,这句话听着很刺耳,也伤透了大多数不愿接受事实的文青们的心,为了安慰你们的心,我改编一下就很顺耳了:人应该先了解自己,才能够爱他人。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爱一个人其实是爱自己的影子,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对方,对方也会以相同的反馈给回报你,到头来,我们所爱的还是自己,只是在另一个身上找到寄托,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多,不是么?

前段时间,有一个低我一年级的学弟在微信上突然问我:

“师兄,和辣妹子结婚了没?”

我微微的停顿了一下,便不假思索的回了一句。

“她结了,我没有。”

他看到这六个字,只回了我“了解了”便没有下文了,留我怔怔的对着手机。

经过上次的情伤之后,花了三年时间都还没完全走出来,所以已经很久很久时间没有能够让其他人走进自己的心里,可能现在连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都快忘记了,坚硬如石,不向任何一个企图靠近的人留情,于是面对身边的女孩子客气委婉,小心翼翼的守护者自己,心理学上的自我保护,说的也许就是这种吧。

最近遇到一个女孩,第一次见就觉得特别亲切,后面慢慢接触,和她每天联系,和她聊天或许是最近3年最开心的事情了,慢慢发现我仿佛听到自己心里那堵墙慢慢崩裂的声音,就像是春天的花破墙而出,于是我开始怀疑,我是开始喜欢她了吗?

迷惑的是,是自己感情的空档期太久,对这种感觉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还是自己的遐想将她的热情误认为是对彼此的好感。

我曾经试图找到心理学上对喜欢上一个人的心里描述挨个去比对,一向不信星座的我,还专门核查了天蝎和处女是不是天生就有互相的吸引力。

而自己拼命想去质疑也许也是这么多年惯性心里防御的表现,现在越想去证伪,就越觉得这是真的,这和学术上无法证伪的既是真理一个道理吧。

直到今天听到一首歌《We might be dead tomorrow》里,很喜欢里面的歌词:But if you’re not ready for love, how can you be ready for life?

也许,爱情发生了就让它发生吧,不再去辩证爱情和婚姻,也不去考虑到底有多少爱,如果没有准备遇见爱情,如何能准备面对生活呢。

 

2014-04-12  @北京

浪潮 die welle

电影《浪潮 die welle》

2008年,德国上映了一部讲述法西斯主义如何在现代社会死灰复燃的电影《浪潮》(Die Welle),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

影片中,一位高中历史老师在给自己的高中学生上“独裁政府”的时候,面临学生的质疑,即“法西斯主义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复生”,而对他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接下来的一切让学生们完全变了模样,法西斯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他们身上复活了。

想想我们的过去以及现在,统一坐姿,双手并拢放桌前,腰背挺直,90°举手提问发言(纪律),戴红领巾(标志),穿统一校服(制服),行注目礼(手势),唱歌喊口号,好学生和差学生被安排在一起坐(告密者),我们的教师复制了很多纳粹控制党徒的手段,竟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一部分,被当作教学经验理所当然的反复应用到学生当中。

记得初三中考时,老师们为了提升考生士气,组织晨跑,慢慢的发现会在某个突然的时间,整个班级的步调会出奇的一致,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于是全班步调一致慢慢就成了每天晨跑约定俗成的事,谁但凡破坏了整齐的脚步声,立马会招致全班同学的讨伐和谴责,到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全校性的“潜规则”,而班级之间评比的规则就成了哪个队伍比较直,哪个脚步整齐,所有的同学在这股“浪潮”中整齐划一,没有二话。

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到处都是宣讲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力图用集体消灭不平等,当平等主义成了这个世界的唯一法则,这个社会就已经不平等,集体的平等必然会产生压迫性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当大多数人享受这种平等时,另一部分的人权利必然会招到集体的压制和践踏。

美国政治家营销世界的三大法宝:平等、自由、民主,基本上全世界的民众欣然接受,这几年慢慢成了许多微博公知们的诉求和抨击的武器,而我们不明真相的网民愤青们也极力支持,但凡出现这三个字眼的话都是道德的狼牙棒,可以高举高打肆意挥舞,伤人害己。
自由是什么,纳粹们说,我们追求没有自由的自由。

平等是什么,马列们说,我们追求没有阶级的共产。

人类的最大缺点是容易遗忘。当我合上电影的那一刻,或许,我们对10年文革应该换一个角度看看,想想我们的党员,想想我们的部队,想想法西斯离我们只有五天。

今天是自己25岁生日,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没有祝福和蛋糕,反而喜欢一个人平静如常,年龄越大,生日就像是一道越来越高的坎,每长一岁,就越不愿意踏过去,越是不情愿,就会摔得越惨,我还是老实自己抬脚吧。

很多鸡汤媒体喜欢把男人的25岁比作是快意青春,把女人的25岁比作是爱情和面包的分界线,对我而言,也许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年龄。
记得去年冬天,和一位长我10岁的导师聊天,他说人的一生无非就是5张牌:家庭、爱情、工作、学习、梦想,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出牌方式和出牌顺序,于是就形成了整个社会,有人按部就班,有人肆意豪赌,有人出单个,有人出对子,于是就构建了每个人的不同人生,在不同时期的成功与失败。

可是最要命的是,在没有胜负的标准人生游戏里,永远不知道这个牌局会有多久你才能赢,或者是赢在前面,还是最后来一个BIG winner,甚至连胜负的标准都没有。

20岁以前,喜欢看名人的传记,后面慢慢发掘,那也是成功学的一个变种,从此就一绝不再,所有的传记和成功学,宣扬的人生目标无非就是钱、权、名誉,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觉得最诗意的人生应该陶渊明似的归隐山林,现在逐渐明白,那时仅仅是年轻气盛自命清高而已。

以前,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自信,以为自己已经看清了这个世界,用自己所谓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去理解这个世界,可是年纪越长,却又慢慢变得混沌和迷雾,突然越来越看不懂,于是拼命去找寻,涉猎各种古今书籍,却发现所有的理论的分支都是去往不同的蜿蜒小径,有的通往哲学,有的成为心理学,有的指向宗教和信仰,有的成了灵修和真我。

于是总算明白了这个世界为什么有各种各样奇怪的以前很难理解的现象,可能所有的人都在像我一样寻找什么东西吧,聪明一点的就成了哲学家,省事一点的就成了宗教狂热分子,无神论者就成了灵修者,现在的我,也许可能已经成了其中之一。

以前我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近几年慢慢接受了信仰,只是不知道自己会皈依到哪门哪派;年长很多的都信仰佛,看过聊过许多,佛教教人拿起、放下、爱、坚持、付出和包容,也见过许多年轻一点的信奉基督,教人信、望、爱。而道教倡导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了。

唯一知道的是,人只要有信仰才会有底线,才会有明辨生活的思想,才能做自己,至于是佛是道还是基督,都已不重要。

一年的时间,失去了3位自己最爱的人,才体会什么才叫真正的失去,于是学会不那么轻易的得到,才明白什么才是拿起和放下。

一年的时间,总是不够关心家人长辈和晚辈,慢慢发现有些牌,可能是我失手打错了。

一年的时间,我不是一个好的朋友,不主动不联系,也不常见面,不会轻易交心。

一年的时间,不是一个好的领导,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加之于你们,没能一起成长。

一年的时间,我不是一个好的自己,拼命安慰和寻找,却不能慰藉内心,有一些牌,真的还没有拿到。

其余,26岁再悟吧。

最后,用大卫•尼克斯的一段话安慰自己:你认为严酷、灰暗、沉闷才是生活的本色,同样也厌恨自己的工作、身处的地方,没有成就、没有钱都理所应当。你甚至在失落感和挫败感中寻求乐趣。失败和不开心对你而言更容易承受,你甚至苦中作乐。你对生活感到迷茫,没有方向,掌不住舵、划不动桨,不过不要紧,25岁就是这样。

抄5遍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

p10061998
《天堂电影院》

不得不说,《一一》是我看过的台湾电影中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杨鸿昌镜头下,一如台湾传统电影那种清新、温情,不仅是嗲声悦耳的台湾腔,更多的是平静中流露出的生活智慧。叙事平实,导演想表达的内容点到为止,不归纳,不总结,不定论,不教说,隐隐约约,含含蓄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影体验,观众带入感极强。

同时故事人物线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旨线,儿童探索新知,青少年懵懂悸动,中年复杂困惑,老人暮年睿智;爱情、亲情、友情、社会、教育、商业,可以说每个情感元素单拉出来,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生课题。

电影开头以婚礼开始,以葬礼结束,不免让人嘘唏。

对人际及心理关系的描写最为独特微妙,如果不仔细揣摩,有时候会让人很摸不着头脑。

阿弟的前女友云云来阿弟和小燕的婚礼上闹,之后又在阿弟儿子满月时候不请自来,导致小燕的爆发,引发小燕和阿弟好友美国的冲突,最后导致阿弟在诸多不如意的时候开瓦斯自杀,其实云云才是最聪明的女人,牢牢绑定阿弟,只是用这种手段和方法,有点不道德。 还有莉莉、婷婷、胖子这个三角关系,核心的词是“利用”,婷婷和莉莉是邻居,婷婷帮胖子追莉莉,莉莉甩了胖子,跟一个兵哥好了;胖子转而和婷婷在一起;当莉莉发现自己的英语代课老师和到处留情的妈妈亲密关系之后,转而重新和胖子在一起,然后和英语老师发生关系,最后促成了胖子杀害那个英语老师,完成了复仇大计。

最后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关系链中,是片中的男主人简南峻和他初恋情人阿瑞的那段关系,30年后再次聚首,追问往事,互诉衷肠,其实都想知道一个答案:你还爱我吗?在酒店里苦苦哀求说重新再来一次,最后一晚在关门的最后一刻,南峻终于说出了:“我从来没有爱过另外一个人。”可惜阿瑞还是离开了他。以至于最后南峻和老婆谈话说:“以为如果再活一次的话,也许有些事情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这也许是导演的妥协,也是生活的妥协,人生没有回头之路,对么?(ps:阿瑞等到了她要的答案,为什么还要离开?一直疑惑不解)

终结这么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其实导演想告诉观众的其实就是:人生是如此的复杂。

洋洋的天真独特导致他被学校女生欺负,也被教导主任取笑。

婷婷忘记丢垃圾而导致婆婆摔倒的内疚自责,对胖子突然的追求而欣喜却无法直面的昔日好友莉莉。 莉莉复杂的家庭关系,风流成性的老妈让她最后不得不借胖子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 胖子对莉莉憨厚真挚的爱情是真的,而莉莉对胖子的感情却是假的。

阿弟先上传后买票不得不抛弃云云,娶了小燕,无法直面的失败最后自杀却未遂。 敏敏突然发觉重复的生活毫无意义,突然决定上山修行寻找不一样的人生,最后还是没寻到答案。 阿瑞悲惨的婚姻,30年来一直在等南峻,最后还是选择离开。 南峻看似沉稳、老实、有定力,周旋于复杂的家庭和商场中,却最终没达到真爱,也没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梦想。

如此种种,可是最终导演的答案却是:事情真没有那么复杂。 电影开头就点明了,敏敏对云云说:事情没那么复杂嘛? 最后的结尾,敏敏对南峻说:这一大堆,真的是没有这么复杂。

歌手林宥嘉唱到:“人生是如此的艰难,而我们不要去拆穿”。

同样《天堂电影院》艾弗特却告诉多多,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

而导演杨鸿昌却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如此的复杂,只是我们不需要去拆穿。” 也许,婆婆是对的,知道了太多,不需要去拆穿,就这么一直睡下去,一直到老了。

最后欣赏下洋洋在婆婆的葬礼上对婆婆讲的话:

“婆婆,不是我不想跟你讲话,只是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你一定是去了一个我们都知道的地方。 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叫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 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们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也觉得·····我老了”。

p10115055    

如你们所看到的,周六去郊区看银杏叶了,没有计划,没有邀伴,这仅仅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仅仅是看到网上一张银杏林的照片,感觉很美,查了路线,骑上单车,就这么出发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本能的对银杏有特殊的好感,也许是生活在南方的缘故,在来北京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银杏长成什么样,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杏果就是银杏上长出来的果实,直到北方才看到,银杏和杏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还有,可能是我小时候书没读好的原因,银杏的杏字我一直不知道怎么读,是念xun还是xing呢,一直都分不清楚。到后来,看到王利芬老师创业时候的关于北大银杏的分享,才明白,她为什么把银杏叶当作优米网的LOGO,当时只是感觉,银杏和王利芬老师很像,气质特别搭。

在北京的这个季节,和香山的红叶一样,银杏可能是北方秋天的代名词,可惜的是,北京的街道都是种的四季常青的灌木,树叶更多的是被寒冷的霜冻一夜间枯死,然后呗寒风吹落下地,所以到你能感觉到秋风扫落叶那种画面的时候,这个温度和秋色是对不上的。但银杏也许是少有的例外,秋风一扫就黄,而且是那种自然的金黄色,稀稀落落全部铺在地上,满地尽是黄金甲。

p10115057

南方见得最多的是枫树或者法国梧桐,同样和银杏般的黄。记得09年第一次去杭州,正好也是深秋了,恰巧在浙大校园里面,道路的两旁全是枫叶,高大茂密,把整个道路上方的天空都遮住了,枫叶落下后整整齐齐的铺在路上,不留一丝缝隙,也许是杭州的环卫太了解风情了,他们不会立即把落下的叶子扫走,扫肯定是没用的,今天扫干净了,明天又落得满地都是。而我们也是,估计踩叶子多的地方,美美地听着踩上去那种沙沙的声音。每当有车辆经过的时候,枫叶就会跟在车屁股后面,随风飘起翻滚翩翩起舞。

秋天是让人容易忧伤怀念的季节,风自飘零叶自落,秋天来了,冬天就不远了,可离春天还远着呢,想想都觉得让人泄气。 我记得以前师大的校园边上,有一片浓密的树林,也叫小杏岭,可惜里面没有既没有杏也没有银杏,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护校河旁边有一排搞大的杉树,秋天的时候,衫叶也会变成血红色,然后落下,草地也变成了血红色,那时她穿着黄色的呢子外套的,和银杏一样黄,胸口还有一个大大的向日葵,配上深蓝的牛仔裤,踩着高跟鞋,在血红的杉树林中,躲躲闪闪,若隐若现。只是看到银杏的黄,才突然想起原来记忆中也有一样的颜色。

在银杏林中,也看到很多的女子穿梭在黄色的海洋里,同样是若隐若现,看着她们的背影,无需回头,我也一定相信,她们是最美的,银杏叶下的女子,都是美的。 我想,我可能喜欢银杏一样的女子。

p10115058

p10115056

很功利主义的问法是,骑行有什么用呢?

我一般都用《Life of Pi》里Pi说的来回应:这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

非得追问意义,也许只在心里知道,说不清,也道不明。

骑行是孤独,孤独之后则是心底的清明。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提到,登山(骑行也是)我们会同同伴保持距离,很少交谈,因为已累得气喘吁吁说不出话来。

行进中,你会感受自己的心跳,聆听自己的呼吸;而休息时,眺望远山苍穹,聆听风声鸟鸣,这时,你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孤独,还有点点自负,真真是独与天地间往来啊!而孤独是一种沉淀,心中的杂念沉淀后,是内心的空明,头脑变得异常清晰、冷静。 骑行是浓缩的人生。

曾看过TED的《希望骑行队》,演讲者是一位以色列的计算机教授,他组了一个全部是少年犯的骑行队,想通过骑行来让那些失足少年看到希望。因为,当我们骑行时,尤其在爬坡时,会痛苦、疲惫、甚至绝望,然而,我们当时要做的,是看看路边的风景,然后把前方的10米、20米当做目标,一点点往上爬,因为坚信,艰苦的上坡之后,一定是轻松惬意的下滑,数个小时后,当我们站在山顶看着来时的路,那些曾经让我们当时觉得根本无法逾越的小沟小坎小石头,我们还记得吗?这同我们的人生又何其相似。

骑行体验未知的期待。你永远不知道前面的风景是怎样,爬多少座山,经过多少条河流,前面路况咋样,会碰见什么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昂头向前。或许这一秒是崎岖颠簸,下一个路口就是山影水行,这一会是喧嚣樊城,下一段是阡陌乡村。

你得适用这种快速的转换和落差,未来不会一直都是鸟语花香,路上不会一马平川,人生也不会没有起伏。 骑行者都不会走回头路,错了也要勇敢的错下去。 骑行者时刻面临选择,下一个岔路口,向左还是向右。

骑行者没有目的地,如有说非要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远方。

骑行者可以停留,但不能留恋,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只能风雨兼程。

十一骑行:

Day1:奥园-五环-五元桥-枯树环岛-京沈路-怀柔迎宾环岛-京加路-青龙峡逸阳山庄。

Day2:青龙峡-京加路-国科大怀柔校区-富乐大街-红螺路-红螺寺-红螺路-靶场路-怀黄路-台关路-怀长路-九渡河-金家大院。

Day3:金家大院-安四路-小汤山-立汤路-立水桥-安立路

p9863711
汽油们
p9863736
林静小路向后随手拍,Eason和白米
p9863743
那些年我们一起骑行
p9863744
山地完胜

最后感谢汽油们:陶老大、Daniel、Eason、猛男、小白、王一、金漫、大力力、博士、老师、国喜、必华、小志、国旭、Yettie。

无意中看《南方周末》介绍了NHK和BBC联合拍摄的系列纪录片《WHY POVERY?》,最后一部有关于中国民办教育的系列《出路》。
在片子里,王振祥,湖北一家自考学院(弘博软件教育学院)的招生老师,他正在向来参加“招生会讲座”的家长慷慨陈词:“读书,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最好出路。至少在中国,这肯定是的。”其实他心里完全清楚,这些话只是用来骗骗那些孩子没考好又望子成龙的家长,动员他们报考他们昂贵学费的三本学院的。
王盼,湖北一个小县城高考只考了388分的考生,父母在砖厂干活勉强维持家庭,而供子女上大学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出路,可每年20000元的三本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学生加霜,但是却不得不想方设法凑这笔钱共唯一的女儿上大学。
陈为军,武汉大学珞珈学院2012毕业的应届生,“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要我?我不是211、985。一定是这样。”这个三本学校毕业的孩子,最低的目标只是想要在武汉生活下去。而他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蚁族的一个。
最终,三个人的故事完成了整个中国民办教育的闭环,也完成了整个底层社会的闭环。
作为经历过高考魔坎的小县城人,对于这一些场景最熟悉不过了,至今大学毕业多年之后,家里的晚辈每逢中考高考,还会打电话咨询我多少分,报什么学校,读哪个专业,工作前景等问题,其实现在回头看,能够完成这一完整“骗局”的其实就是信息的缺乏,就像王振祥说的“乡下人才好忽悠,城里人一听你说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而我们能做什么呢?
中国民办院校放开申请之后,增长了30倍,对于大多数三本院校来说,他们只是一个公司,而非一个学校,他们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把这些满怀希望的孩子“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
“为什么贫穷?”中国导演陈为军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一个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还是不能改变命运,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抬起头看看,猛然想起,这部纪录片在国内无法播放。

你,16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以你初长的细嫩密髯,就像触角一样,不断地触碰这个世界;你总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对了,你知道,错了,你更清楚,但是无论对错,我们打心底都未曾责怪。 作为人子,虽然你沉默苟言,行动叛逆,但是我们都经历过,因为有你这个年纪的逆反,才说明你在不断的成长,对于此,我们反而高兴慰藉,尽管这样,奶奶家教里的原则,都潜移默化深刻隽刻在我们的脑子里,你从未触碰过底线。 作为学子,我都未敢望其项背,班长,说明你得到了你同龄人的大多数拥护,也同样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成绩尚好,中考之失,非你之过,关于学习,我比谁都清楚,你已经尽力了。我们引以为傲。 作为兄弟,我们都知道,你这个年纪,兄弟这个词在你心中的分量比谁都重,你的心,跟谁都关闭着,但我知道,你和他们,不需要戒备。你我虽为胞兄胞 弟,但因我大部分时间求学在外,未能成为你最铁的兄弟,乃是我一大憾事。但有一件事我一直耿耿于心,但未能找到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跟你道歉,我的优异,使你 一直活在我的阴影之下,大人们大事小事都以我为标杆,强加于你的成长轨迹中,恨不得成为第二个我,对此,你很苦恼,我也很苦恼。 作为恋人,这个只是我的猜测,作为你这个年纪,一点都不过分,初开的情愫,很容易在你们同龄人之前产生,悄无声息,暧昧青涩。大人们不鼓励,但我能 理解,这也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能使你更加的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男子汉,这是我们希望的,相信你心里所暗恋的她一定很优异。 可是,偏偏在过年的这几天,南方的天气突然变冷,也变得更加刻薄,甚至容不下一个少年的犯错,却忍心夺去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一命呜呼,不留一点情面,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瞬间陨灭,然后急速坠落,重重地砸在我们所有人当中。 最让我们无法接受的是,想知道,生命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决定某个人的生老病死,根据什么样的原则去奖励或者惩罚一个人;某些人罪孽深重,却安乐健康,呼风唤雨,而一个孩子,健康懂事,正准备伸开双手拥抱这个世界,却白发送黑发人。 即使,成长需要犯错,成长需要代价,但是对待一个孩子,我们的慈悲呢,我们的博爱呢。 事已如此,虽已不再人世,却永远活在我们所有亲友的心里,我会很好的照顾好你的弟弟,愿你在天国健康成长。
长兄
2013年旧历初十
于北京

最近出差上海一个月(8月13日——9月14日),和另一位同事,两个人准备在这里打持久战,所以准备好好看看这个大上海。不过上班时间大多数待着办公室,只有周末的时间来到处逛逛。

第一个周末,两个人独自从城隍庙—外滩,足足把外滩逛了半个圆圈,从头走到尾了,从白天到晚上的外滩景色都一览无余,到傍晚的时候为了看停在港口上的一艘从英国开过来的巨无霸客轮,绕了一大圈,对于从小在内陆长大的我们俩来说,足实震撼了不少,太壮观了。

英国客轮

 

第二天找汪鹏和春雷他们出来玩,下午也几个大男人压马路一直从新天地到南京西路最后到外滩,期间在南京路人山人海的地方实在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到处 都是排队,只有一个地方不排队:汪小菲那丫的俏江南,菜价贵的过分还得我们只能一个劲的点特价菜,最后也宰了春哥不少银子,于心不忍,只能是你们来北京哥 再带你吃好吃的去以示报答。

前两天晚上见了刚从贵州回来远征回来的老沈,黑瘦了不少,关键的是这小子也不知从哪里抽拉出一位上海师大的大四女朋友,之前没有任何心里准备,分别时灵光一闪,赶紧掏出相机给俩人合影一张,目的是回北京的时候给帅兵大大鸡血,好好刺激一下这个待解救单身男青年。

 

大半个月感觉下来最大的感觉是上海比北京宜居多了。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空气及天气。发现上海的空气质量比北京来说好太多,不知道是不是邻海的缘故,空气能见度非常的透彻,基本天天都是蓝天白云,基本上和深圳天天被雨刷洗的天空差不多,这点北京除了一年难得的几十天艳阳天基本上都是PM2.5处于100—200的恐怖天气。

二、   便利店奇多。上海是商圈及生活圈看到最多的就是便利店,ALLDAY(好德)、familymart(全家)、LAWSON等,估计这些全都是中国版的 7-11,还有一些小型的非连锁个体点,清一色全是模仿7-11这种。于是乎,这些便利店成了周围上班小白领们最重要的消费渠道,中午吃饭全是便利店的盒 饭,以及各种零食,还提供座位供休息,顺带销售咖啡、奶茶等饮品。总之就是提供你真正的便利,在这点北京貌似只有水土不服的7-11。

三、  工作压力小。对于我们公司的上海人来说,六点下班,六点零壹分基本就找不到一个人了,从北京过来,严重“水土不服”,似乎加班都成了异类,每天加班到晚 上8、9点这对他们来说完全是无法忍受的,而这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常事。同时,上班压力小,关系融洽,坐我旁边一哥们是公司网管,早上来趴在座位上十点开始 睡到下午两点,睡到正酣时打呼噜磨牙全公司都能听到,醒来揉揉眼睛起身到楼下便利店买点吃的,在旁边吃的一股子劲。每天下午,公司小女生们就把各自的零食 集合在一块,边吃边叽喳不亦乐乎。

四、  轨道交通应该是内陆发达。在上海,地铁的密度是北京所不能及的,稍微出门,在市区半个小时以内时间肯定是可以到任何地方,即使是从江这边到对岸,而且远不会像北京一样拥挤,而北京如果住的远的话,一两个小时的车程是经常的事。

 

以上几个因素,顿时对上海的直接感受顿时提升了一个非常大的档次,突然有留在上海不回去的冲动,也许是被帝都荼毒了太久太惨的缘故,上海的这些软实力,让自己顿时有了朝鲜人民看中国人民的世界观。

外滩夜景-夜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