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冯仑的《野蛮生长》,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会惊叹于,改革开发初期,一篇蓝海的市场经济,只要下海了,都可以在我们的这个年代赚的满体丰钵,机遇好的想借这股穿越潮直接回到那个荒蛮的时代。

可是,那时候的我们,连走路都会跌跌倒倒,更不用说跑了,等现在我们会跑了,发现我们也仅仅会跑而已。

网上说,80后的我们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怀旧,那已经灭绝的玩具,成为经典的动画电影,温暖着一代人的歌曲,就连读小学高中的课本也都受到追捧;的确,一代人已经成为过去,就如我们的父母一样。

再此之前,一直会以为,我的成长经历会非常的与众不同,上了大学,才知道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屌丝中的一个,大家的成长经历出奇的相似,注定逃不过这个时代的轨迹。

在那个红色苏区的穷山沟里,中规中矩的7岁上学,一口气一直念到五年级,至于像什么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和九年义务的六年级,像是找到了bug开了 挂,统统被我省去,于是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5年+中学3年,明明才八年义务教育,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到高中才知道别人都念了六 年级,当时心里一阵窃喜,LZ可是直接跳级了,多NB。

当然,想要一口气冲到初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提是你在8年考试中不能留级,就是说不能有一颗少于60分,这对于现在绝顶聪明每次拿双百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对于我们十几个孩子来说,这比下河摸鱼、放牛割草之类的难多了。

我们村子唯一的小学坐落在村中央,总共只有三个教室,容纳着五个年纪的全村50多个孩子,于是就有了“复式班”这一个曾经很流行的词语,所谓的复式 班,也就是两个年级的学生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老师在这个年级讲完25分钟之后在另外一个年级讲20分钟课,剩下的时间大家自由复习。

学校总共有三个老 师,都是本村的农民兼代课老师,这样的编制到农忙的时候注定会产生很多问题,绝大多数的时候,老师家里也忙收割,就干脆放我们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的假期,完 了在晚上或者在其他时间补上。

于是,课时的不足以及松松紧紧的学习,50多个孩子能够一口气念到五年级的都是不幸中的万幸,每到学期结束时候,每个孩子的成绩都会成为村里一阵热议的焦点,不少家长都亲自参加那天的升旗仪式,同时也是当众颁奖的盛典,往往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长面子,考得差的孩子免不了一顿痛 骂。不过侥幸的是,五年下来,家里的一面墙基本被我各种奖状贴满了,考初中时候,还考了个镇上的第15名,为家里争光不少。

到了初中的时候,就必须的离开家,到镇上的中学借宿,于是每家每户都必须给孩子配备一辆自行车,因为从村里到镇里,光我们那蜿蜒的山路就要骑上一个 小时,要是赶上下午下雪的天气,那从以前的爷爷们走过的古道绕道而行。

在初中的三年,基本都是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回去睡一晚,第二天就要带着腌菜和干粮, 再返回到学校,寄宿式的学校是不馆一日三餐的,多数的学生都要自己准备米和自带的腌菜,拿着饭盒给学校帮忙蒸米饭,每顿就这样攒着冰凉的干菜吃,每顿省着 吃,一直要坚持到周五才能回家,吃一次新鲜的水菜。

基本上在学校的生活全部都要自理,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相当的难度,这也间接的影响到学习的成绩,很多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没得到解决,更 没说好好念书学习,到初三中考的时候,同村的十几个孩子只有我考上了县的重点中学,而可笑的是,那是我是第一个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村子里第二个上 高中的人,第一个,还要追述到30年前,也就是我们村子里的唯一的语文老师。

读初中的三年,这期间还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就是,我和我妹妹都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留守儿童,于是我和众多的弟弟妹妹们和唯一健在的奶奶以及中风卧床不起 的爷爷相依为命,全部的孩子以及爷爷全部由奶奶一个人照顾,能养活我们这些孩子就不错了,更别谈教育的问题,可贵的是,我们这群孩子都是出乎寻常的懂事和 早熟,一直本分老实没添什么乱子。

然后到了高中三年,受各方压力,不辜负投在我身上的眼睛,只能发奋苦读,但第一年高考,不幸落榜,在众多亲友的鼓励之下,复读一年,进了省里的师范院校,过着三年平淡的大学,毕业之后,几经辗转,来到帝都这个城市。

写到这,突然想到豆瓣上网友【我是谁家那小谁】的文章:

《我们那么努力,也不过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

心里黯然。